关于总磷超标的系统学习

在哪里犯错,就要在哪里改正过来。总磷超标一次,就要把总磷超标的问题都搞清楚。

污水中磷的存在形式

污水中磷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可以大致分为溶解在水中的磷没有溶解在水中的磷

溶解在水中的磷一定是溶解性磷,包含正磷酸盐(正磷)、聚合磷酸盐(聚磷)和一部分有机磷酸盐(有机磷)。这一部分磷需要通过生物方法或化学方法加以去除,流程相对复杂,因此较受重视。没有溶解在水中的磷则包含所有种类的磷,一部分是非溶解性磷,如大部分有机磷都是颗粒性的,此外也包含一部分裹挟在污泥中的溶解性磷。这部分磷可以随着悬浮物和沉淀物的去除而去除,处理过程相对简单,也就容易被忽视,但是问题往往出在被忽视的地方。这里面就存在一个认知上的误区。因为在学习环节,生物除磷、化学除磷是重要知识点,同时在实操过程中这一部分较难操控,所以人们容易惯性地重视这一部分的除磷,而忽视没有溶于水中的一部分磷的去除。本次总磷超标被罚,问题就处在这儿,悬浮物中含了过量的磷,却没有及时地把悬浮物去除。所以,在一套工艺的运营管理中,所有的处理过程都不应该有轻重之分的,因为所有的过程都有可能影响结果、影响出水水质。所以,作为运营人员要严格摒弃对处理流程区分轻重的惯性思维。下面针对具体的情况展开。

造成出水总磷超标的因素分析

根据磷在水中的两种存在形式,可以把造成总磷超标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溶解在水中的磷引发的超标,一类是没有溶解在水中的磷引发的超标。

溶解在水中的磷引发的超标:一般情况下,溶解在水中的磷以正磷为主,处理方法分为化学除磷和生物除磷。化学除磷方法较为稳定,一般不会出现波动,出现问题也容易补救,也经常作为总磷超标的应急处理措施。生物除磷则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易出现突发情况,所以重点讨论生物除磷的情况。生物除磷是利用聚磷菌在厌氧/好氧环境下失磷和吸磷的特性来除磷,具体原理不是本文重点,不展开讲。采用生物除磷法,出水超标,则问题要在聚磷菌身上找。也就是说凡是影响聚磷菌在厌氧池和好氧池中新陈代谢的因素都可能最终导致总磷超标,总结常见因素如下:

① 温度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聚磷菌的活性,最终影响对磷的去除。最典型的如季节性的温度变化,冬天温度降低,就要适当的提高污泥浓度。

② pH  聚磷菌在厌氧池完成释磷过程,适宜的pH是6.5-8,如果过低就会造成磷的无效释放,进而影响其吸磷过程,使除磷不能彻底、出水TP超标。

③  溶解氧   一般厌氧池的溶解氧浓度需要控制在0.2mg/L以下,好氧池的溶解氧浓度在 2-3 mg/L,如果溶解氧浓度不符合此范围,则会影响聚磷菌的释磷/吸磷过程。

④  泥龄   生物除磷的关键一步是将吸收了过量的磷的活性污泥排放掉,排泥的重要控制参数是泥龄,单就除磷而言,排的越多(也就泥龄越短)除磷就越多;但是,为了保证好氧池污泥的正常活性,泥龄不能过短,一般控制在8天左右。

⑤  碳磷比   除磷过程也是聚磷菌新陈代谢的生命过程,除了释磷和吸磷,这个过程还伴随着碳源的消耗,且碳氮比要在一定的范围内。一般认为,BOD5/TP>20时满足除磷条件,低于此限制则需要辅以化学方法。导致碳氮比过低的原因有两类:一类是进水碳源过低,引发原因有城镇雨污未彻底分流、管网渗漏等,短期的解决办法是投加碳源、化学除磷,长期则要联系有关部门做好雨污分流,避免河水流入。另一类是进水总磷偏高,引发原因如上游有含磷工业废水排入、污水管道中的泥淤释放磷等,短期的解决办法是投加碳源、化学除磷,长期则要控制上游工业废水的排入,定期对管道清淤。

⑥ 厌氧区硝态氮  厌氧池如果存在过量的硝态氮也会影响磷的释放,一般需要控制厌氧区的硝酸盐浓度<2mg/L(也有观点认为<1.5mg/L)。因为,硝态氮会消耗有机质,抑制聚磷菌的释放,进而影响好氧环境下的吸氧,导致TP超标。诸如此类,只要影响到聚磷菌释磷/吸磷过程的因素都可能最终导致TP超标。除此之外,溶解在水中的磷还包含一部分有机磷,但是有机磷很难降解去除,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上游排查排除。

没有溶解在水中的磷引发的超标:这类超标分为两类,一类是裹挟在污泥、悬浮物中的磷散逸在水中引发总磷超标,诱发因素有如,进水悬浮物偏高、污泥老化解体、污泥中毒死亡、过曝导致污泥解絮、污泥膨胀等;另一类是二沉池中的污泥未及时排出,重新在厌氧环境下释磷。